目的地搜索
教师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正文
学史力行 |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课程思政建设专场成功举办
2021-06-01 20:59  

为积极贯彻落实校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精神,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于5月28日在劝学楼B区313智慧教室开设青年成长训练营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课程思政建设专场。本专场特邀我校教师职业发展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负责人张敬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王淑辉副教授进行现场分享,教务处处长易志云教授作专家点评。党委教师工作部全体干部、工作坊首期参训教师35人及“育德学社”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刘红英主持。  

第一位分享导师张敬波教授以班级成绩对比直观展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多位科学家科研奋斗经历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课程思政元素;同时强调教师要打开思路,多关注时事热点和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历。张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学态度,教师要将教育当做事业,将学生当做孩子,构建综合知识体系,紧跟学科前沿发展,注重教学细节与反思。最后,张教授就课程思政建设对青年教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入发掘“课程思政”直接和间接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坚持学习并关注时事热点,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敏感度;三是继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位分享导师王淑辉副教授以“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作用”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职业经历。王淑辉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教师队伍,主战场是课程建设,主渠道是课程教学。所有高校、教师、课程要合理分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同时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达到有机融入、润物无声的效果。王淑辉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老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明确“角色”,干出“特色”,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广共享,深研究,树表率,强培训,重合作,才能打造出一流的课程思政教学。  

易志云教授在总结点评环节指出,课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师对自身学科的人文历史、发展历程全面了解,对核心点敏感性强;其次,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找寻学生的兴趣点;最后,教师通过探究与创新将二者相融合,做到思政入课堂,润物细无声。此外,易教授还强调课程思政范围广、容量大,教师要开拓思维,避免被“思政”二字禁锢。最后易教授鼓励青年教师要有信念,有活力,热爱教育事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  

提问交流环节,青年教师们争相发问,与嘉宾导师面对面交流工作中的疑惑,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嘉宾导师的倾心解答让在场教师受益良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工作坊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自己在课程思政方面存有的长久困惑和棘手问题,为大家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非常感谢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交流学习平台,迫切期待参与下一场工作坊。  

     

问答交流  

Q1:如何控制导课时间?  

张敬波教授:导课时间不宜过长,占10%左右。另外,我们的课程一般会连续上一个半小时,上到一个小时左右,学生会到达一个疲劳期,这时也可以插入一个小插曲。  

Q2:如何理解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在思政课中如何做到?  

王淑辉副教授:思政课更重要的是价值的引领,我们要引导学生三观的树立。思政课在知识性方面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空洞,那么有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从他身边事告诉他要如何去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Q3:针对课程思政,咱们思政课教师这边有没有指导的案例或者专著,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易志云教授:我觉得从一个教师的身份来讲,如果我们这样做就比较机械化,思政是我们课堂养分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和发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Q4: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每节课都会进行课程思政,如何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王淑辉副教授:其一思政知识的融入要有所取舍,建立教师团队并且教师团队要进行思政知识融入的研讨和取舍;其二教师要明确思政知识只是融入课堂,教师不要刻意讲,也不要重复讲,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其三,不同科目对思政知识的选择要各有侧重,教师团队要进行讨论和选择;最后,教师要注意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思政,在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渗透,比如对音乐与影视学院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渗透审美方面的知识。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