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我校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三场课程评价专场在劝学楼B区313智慧教室举办。本专场特邀我校教师职业发展导师心理学部刘拓副教授,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部丰向日教授进行专题分享,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主任、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CHED)常务理事李广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做专题交流。我校40名青年教师及“育德学社”学生代表参加本次分享会,分享会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刘红英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路波在会议中心贵宾厅会见了李广教授,对李广教授莅临指导我校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就双方院校进一步开展教师发展培训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特邀嘉宾李广教授从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历史背景出发,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实践探索”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多年从教过程中总结出的课程评价的宝贵经验。此外,李广教授还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课程评价办法的出台过程以及文件颁布五年内的基本情况和原始数据,文件从以人为本、多元包容、重视过程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出发,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李广教授还就相关数据提出了三点改进策略:一是不断提升同行专家评价的专业性,克服评价中的“情感效应”;二是不断强化评价理念的引领性,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发展;三是不断增进评价方式的人文性,聚焦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最后李教授提出了六点发展愿景:一是不断改进,确保评价本体发展;二是多方协作,提供持续性评价保障;三是完善体系,形成教学“管理闭环”;四是教师为本,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五是科学研究,制定本校化评价标准;六是多元评价,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此六点发展愿景为双方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师职业发展导师丰向日教授从实际案例《以正态分布来限制学生成绩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付出是否公平》出发,引发教师思考。丰教授谈到以正态分布限制成绩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打消教师以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共同发展的探索意愿。他强调,大学课程评价应该强化课程意识、从学科走向课程,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习效果,作为大学教师应该用好“四种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他认为,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教学创造力和学习内驱力才都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最后,丰向日教授讲解了大学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路径,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性质,其次确定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最终得出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教师职业发展导师刘拓副教授以“课程评价”在国内外的不同定义为出发点,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OBE)与形成性评价的关联以及课程评价的相关方法。他讲到,OBE评价体系的优势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时间框架灵活以及注重产出、关注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个性”、“过程”和“无用”的忽视。他认为目前大学课程评价尚未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差异大;评价标准不统一等。此外,刘拓副教授还就评价方法中的如何进行问卷调查与青年教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操作性强的经验分享。
在提问和交流环节,青年教师们积极向嘉宾导师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嘉宾导师们对于青年教师们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并结合工作经验给出了过程性评价实践应用的小技巧。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为大家在课程评价工作方面提供了专业指导,并表示在本次工作坊中受益良多,期待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邀请更多的校外专家来校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