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师生积极收看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2019-09-16 11:41  

   宣传部消息  9月15日晚8时,《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我校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收看,反响热烈。

   师生们纷纷表示,颁奖仪式充分体现庄重感、荣誉感、仪式感,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深刻阐发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崇尚模范、学习先进的鲜明价值追求。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副教授张玉兴说,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人,来自于日常平凡的岗位,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特征: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他们中有不顾个人安危救老人于千钧一发的“最美铁路人”徐前凯;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电影”的郭建华;孝老爱亲、舍小我以德呵护家人的蓝连青;为人民扫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扫雷英雄杜富国;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着心中的信仰,谱写新时代的赞歌。他们的道德光辉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心灵,从他们的身上深深地感受到共和国脊梁的力量。

   经济学院组织员王秉鼎谈到,道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支撑起中华民族厚重的灵魂,让我们博大的文化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关爱道德模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道德的赞歌中拉开,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助人为乐”这一章节,它向我们展示了将毕生积蓄用于家乡教育事业的马旭老人;54年来爱心助学,反哺乡梓,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和脱贫攻坚的王振美老人;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近30年的叶连平老人......他们坚信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他们为榜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我的青春和毕生力量。

   美术与设计学院基础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姜金军说到,观看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深受感染和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以优秀的道德楷模为学习榜样,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道德素养,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王松谈到,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身上,我们看到见义勇为的担当、助人为乐的喜悦、孝老爱亲的和谐、敬业奉献的付出。这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催人奋进的力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名辅导员,要以全国道德模范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教育引导学生的本领,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系教师柳元说,9月15日,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看着颁奖典礼,听着道德模范们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和鼓舞。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的品格,坚持不懈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爱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全中国。我们要向道德模范们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朱金晨谈到,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来自我们生活中的平凡群众,他们之所以成为模范,是因为有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有的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的人甚至为了同伴几乎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一起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张慧说到,每两年一届的道德模范表彰,也是每两年一次的英雄的聚会。他们的美德给人勇气,催人向上。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能够把平凡做到极致,这些受表彰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希望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是一粒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周瑞谈到,道德模范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们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恪尽职守,他们对事业虔诚执著,付出辛苦,倾注心血。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超乎常人的坚韧,铸就无私奉献的丰碑。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嘱托,向榜样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刘帅激动地说,这场彰显道德精神的晚会,让我深深认识到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道德模范就在我们身边,我校退休教师王辅成老师,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他用爱心、诚心、责任心和浩然正气,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感动,也为我们年轻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在生活中坚守道德,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编辑:张麦玲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