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三十二)刘艳霞:联大三年
2020-11-15 15:09  

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艳霞同志诵读领学的《联大三年》。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艳霞

联大三年

乔冠华

前年来此射长蛟,白浪如山意气豪。

去年来此风稍静,归时但见天山高。

今年来此意颇懒,谁知遇敌犹能叫。

虎子不易得,虎穴须常捣。

地球尚年青,人生惜易老。

帝修未灭心未平,青眼高歌望尔曹。

诗词简介

本诗的作者是乔冠华,他不仅是新中国著名的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1971年,他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期间面对记者放声大笑,一幅照片《乔的大笑》让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也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外交的自信。

1973年9月,乔冠华赴纽约参加联大第二十八届大会,他在会上激情地批评了两个超级大国: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高声呼吁亚非各国要提高警惕。乔冠华的发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事后,他仿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艰辛与不易,也能看到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追求公平正义、渴望和平发展过程中的乐观与自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成就离不开我们外交战线的努力,现在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是国际上推动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外交战线也始终积极地向国际阐述着中国和平外交的理念。

历史背景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对赋予新中国合法地位的提案进行表决,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1971年11月9日,乔冠华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纽约出席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在北京机场,出访的中国代表团受到周恩来、叶剑英等党政领导人和首都四千多群众的送行。11月15日美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大会主席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乔冠华、黄华、熊向晖等走进联合国大会议会厅就座。乔冠华坐在中国代表团排头第一位的席位上。最后登上讲台,也是新中国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联大讲台的是乔冠华。乔冠华发言结束时,热烈的掌声长时间地回荡在联合国大厅。乔冠华作为第二十六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乔的大笑”潇洒豪放成为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当时被各国媒体称之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

这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乔冠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1971年至1976年,乔冠华连续6次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第26、27、28、29、30、31届“联大”。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发言权,为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外交始终推动世界向着有利于和平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于全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