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师刘景华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改革先锋篇”之当代“毕昇”王选的先进事迹。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欧洲文明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景华教授
当代“毕昇”——王选
当今世界,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你用电子设备获取中文信息,就应该想到一个人。他带来了继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界的第二次革命,让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用激光照排技术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他就是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王选。
王选,193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4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王选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冷门专业。当时,见过计算机的人都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研究了。王选说,发展计算技术,不仅仅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选留校当了助教,投身到北大自主设计的“红旗机”的研发中。由于工作量巨大,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让他的身体垮了下来。
1961年夏天,王选回老家养病,但他却不甘心自己满腹的知识和才华得不到施展。在全球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外采用电子排版技术,并且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系统四代机,但中国仍使用一千多年前的活字印刷术。王选猛然意识到,如果这一切都能用计算机操作,结果将大不一样。他根据自己的大胆设想,直接提出研制西方社会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20世纪70年代,我国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分为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三个子项目。在王选的坚持下,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成功“挤”进了“748工程”。由于技术太过超前,王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怀疑,甚至有人说他,“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王选说,自己也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在骂声中成长起来。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王选院士的这句名言,正来自于他的身体力行。为了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难关,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面对最困难的汉字数字化存储,王选在研究字典的时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琢磨每个汉字的笔画规律,根据汉字的起笔、收笔、转折等笔锋,以及笔画的起始位置等,再结合数学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知识,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的计算机房里,以王选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了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汉字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是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重大成果!1981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通过当时的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攻关的日子是艰难的,但艰难才能成就伟业。王选和他的团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的铅字印刷技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006年2月,王选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8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这既是对王选院士的纪念,更是对王选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同年9月,王选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