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史话英模赞·天津师范大学┃教师领读学党史】革命英烈篇(十)田浩领诵: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董存瑞
2021-04-21 21:17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田浩副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革命英烈篇”之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  

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田浩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董存瑞  

1948年5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某部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了隆化县城。这次战斗使隆化县与一个英雄战士的名字——董存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董存瑞1929年10月生于察哈尔省,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七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机灵聪明的董存瑞被选为儿童团长,他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为八路军送紧急情报,经常受到区政府和村干部的表扬,被誉为“抗日小英雄”。他13岁时还机智勇敢地将正在村里布置坚壁清野工作的区委书记藏在自家院子的一堆苇席后面,躲过了日本兵的搜查。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在人民军队优良思想作风的培养熏陶下,他进步很快,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1947年3月,董存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个月以后,在攻打察北重镇独石口的战斗中董存瑞冲在最前,他打死打伤5个敌人,缴获了一匹战马和一挺机枪,被部队记大功一次并被授予勇敢奖章。不久,他担任了六班班长。由于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5月,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奉命攻打承德的屏障——隆化县城。隆化县城地势险要,国民党军队在这里修筑了40多个永久性碉堡,形成了相当坚固的防御体系。国民党守军指挥官总吹嘘,共军如能打下隆化,就把承德白送给他们。1948年5月25日凌晨,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六连负责拔除敌人布设在隆化中学的核心阵地。身为爆破组长的董存瑞带领战士接连炸毁了敌人四个炮楼,五个地堡,顺利扫清了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然而当部队发起冲锋时,敌人设在中学附近河道上的桥型暗堡突然开火,部队突击受阻。而连首长派去爆破的三名战士又一个个倒在中途。关键时刻,董存瑞再次请战,他在战友郅顺义的掩护下通过一片开阔地。前进中,他的左腿中弹,但他还是咬着牙抱着炸药包坚持爬到桥下,可桥身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侧护堤又是陡滑的斜坡,根本不能安放炸药包。此时,身后已吹响冲锋号。董存瑞看着冲上来却又纷纷倒下去的战友,毅然挺立在桥下,用手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拉燃导火索,他向战友们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并将他生前所在的六连六班命名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政公署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董存瑞将19岁的青春与生命无私地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在中国人心中,董存瑞并不是孤独英雄,他是一个英雄群体的象征。正是他们,换来了今天举国之安宁。董存瑞纪念馆中,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一段话:“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