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八里台校区党委书记,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兵同志诵读领学的《南巡颂》。

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党委书记,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兵
南巡颂
邓小平
回天有术作南巡,实践才知主义真。
几度垂询谋大略,一番话语吐经纶。
方施雨露村农乐,又散琼花市貌新。
浩荡隆恩如日月,江南地北四时春。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视察后所写,突出了他对社会主义该去向何方的真知灼见。诗歌开篇点明主题,在交代南巡的背景后直接指出实践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当时中国发展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做出了南方视察的决定,视察途中的谈话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精神,他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立足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南方谈话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诗歌中所说,这次南巡之后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伴随改革的推进,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解体,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因素迅速成长。基于两种不同体制因素的新旧利益格局的冲突和摩擦日益加剧,经济运行出现日益严重的失序,经济逐渐趋向过热。1988年9月,中央不得不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3年“治理整顿”。与此同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用传统社会主义的观点衡量改革,否定改革的“左”的看法,二是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看待改革,肯定改革开放的观点。1989年下半年,第一种观点迅速抬头,逐渐发展,并开始影响整个社会思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在理论与实践上遭遇诸多难题的困扰。首先,经济发展接近于停滞,“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有落空的危险,在指导思想上则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其次,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局部倒退的困境,在理论上面临被从根本上否定的危险。第三,对外开放举步维艰,在理论上遭遇重重的责难。总之,20世纪最后10年的中国和世界,从一开始就很不太平。接连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顷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怎么办?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站出来,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就诸如“黑猫白猫论”、“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加紧解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进一步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了思想上的解放,回顾历史,我们更应高举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