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心理学部教师梁菲菲副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革命英烈篇”之方志敏烈士的英雄事迹。
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
心理学部副教授梁菲菲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
每当我们捧读方志敏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不朽名篇时,无不对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8岁入私塾,12岁便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他17岁时,在乡亲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组织学生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创建农民协会,在江西五十多个县组织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投身革命后,方志敏就像一个斗志昂扬的勇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了挚爱的祖国,他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他人生字典里最精彩的一页。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赣东北,在弋阳横峰一带发动数万农民举行革命暴动,走上了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赣东北地区环境比较封闭,没有外援,方志敏及其他领导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又扩建为闽浙赣苏区。在国民党反动派调动数万军队进行长达四年的围剿中,方志敏带领赣东北苏区和闽浙赣苏区军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为保护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方志敏十分重视革命武装的建设,他把起义的农民、各县的游击队、赤卫队以及投诚白军的士兵经过严格的整训,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粉碎反动派的一次次围剿和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1933年1月,中央电令红十军赴中央苏区参与第四次反围剿,方志敏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中央命令,叮嘱红十军将士,一切听从中央指挥。红十军开赴中央苏区后,方志敏随即组建了红军新四军,提高了军队素质,使其成为保卫苏区的一支钢铁队伍。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狡猾的国民党威逼利诱方志敏,但他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还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作,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革命事业的深厚情感,成为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纵观方志敏的一生,从参加学生运动到投身革命运动,从领导武装暴动到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方志敏曾说:“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他把对祖国的热爱融注于自己的血液与灵魂之中,他将一腔热血抛洒在中华大地。他把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人格魅力足以光照千秋,他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崛起奋进。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