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六)王群生: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020-10-18 10:45  

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群生同志诵读领学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640.webp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群生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640.webp (1)

诗词简介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67年1月号。

1965年春天,毛泽东重游井冈山,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1927年10月至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三十八年了。

三十八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囊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在此期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实则不易。毛泽东从“坐待时机自主张”的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井冈山”完成“久有”的夙愿。

640.webp (2)640.webp (3)

历史背景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以工农革命军为骨干的五千人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继续强攻大城市长沙还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暂时保存力量,成了当时的焦点。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敌大我小的实际出发,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边僻的农村转移,取道萍乡,沿罗霄山,向南进攻。自文家市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到9月29日永新村三湾改编,一系列决策和行动表明,这支红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踏上了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

640.webp (6)

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兰花坪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开始了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艰苦卓绝的斗争。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的边陲之地,边界数县高山丘陵起伏连绵,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末及的地区;边界自然条件有独到之处,气候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条件良好,可以为部队提供一定的物资给养;这里还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曾获得过发展,农民协会力量壮大,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风暴。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等,完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IMG_263640.webp (5)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共计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三十八年的光阴,丝毫没有减弱毛泽东的井冈情结。1965年,毛泽东重新登上这“中国革命的摇篮”,抚今追昔,激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