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四十一)潘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20-11-24 09:35  

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晖同志诵读领学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引文来源

该句出自《礼记·中庸》,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时曾引用过该句,当时被评论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以及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引用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虽然这句典故引用在不同的讲话之中,但其核心思想都指向了“尊重差异与共同发展”这一问题,表明中国始终坚持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同时表明了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守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

赏析感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要推动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曾在多个场合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典故,这段话的意思是万物共同生长在一起而不会互相伤害,道一起施行也不会相互违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典故就是要传达出天地之所以能够成就其大,就在于它能够承载一切,具备包容万物的精神,以此阐明中国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与态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中蕴含的“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相结合,强调世界是在多样性、差别性中,在相互交往与依存中,在对立与统一中构成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状态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紧密。要允许存在不同的政治主张、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体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相互并存,世界各国只有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平共处才能够真正做到共存共赢。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图为习近平与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共同会见出席大会的中缅印三国部分代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态度,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过程,不同的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才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以和而不同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壁垒,打破阻碍交往的隔阂,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