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史话英模赞·天津师范大学┃教师领读学党史】时代楷模篇(十)黄辉领诵: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
2021-06-09 19:40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黄辉副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时代楷模篇”之“人民楷模”王有德的先进事迹。

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辉副教授

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

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有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静静守护着母亲河黄河和银川平原。这片绵延的绿洲,见证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记录了一位传奇人物40多年的坚持与梦想。他,就是王有德,一个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兴场富民的共产党员。

王有德,男,宁夏灵武人,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1953年,王有德出生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一个回民家庭。曾经水草丰美的家乡是他儿时的乐园,可随着过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风沙一天天逼近家园。十几年里,先后有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毛乌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立誓与沙漠抗争。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王有德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但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尴尬的开场——林场已经多年生产徘徊不前,职工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深入调研后,王有德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精简后勤、实行工效工资、林业生产任务包产到人……改革当年,林场造林5093亩,创收17万元,实现了大逆转。为筹集更多治沙经费,王有德顶着压力四处贷款创办实体,利用冬季造林闲暇组织职工外出打工……沉寂多年的场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林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治沙造林事业揭开了新篇章。王有德开始带领职工在流动沙丘固沙造林,向沙漠宣战。白天,他们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中搭建的帐篷里点着蜡烛找问题、想法子;寒冬腊月,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年年岁岁,王有德和职工们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牢不可摧的生态屏障。

“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有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和工友们风里来沙里去,通过多年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了“宽林带、多网格、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林农牧副多业并举”等多种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为国内外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土地,荒山变成绿洲是我的价值;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在人与沙漠的抗争中,王有德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成为我国科学治沙的探路人。2018年12月18日,王有德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有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王有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