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十二)李靖:念奴娇·昆仑
2020-10-25 11:09  

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靖同志诵读领学的《念奴娇·昆仑》。

微信图片_20201104095517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靖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微信图片_20201104095627

诗词简介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在此毛泽东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泻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下半阕的寓意是毛泽东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体现了毛泽东“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世界眼光。

微信图片_20201104095708

历史背景

长征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件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两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微信图片_20201104095752

长征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通过长征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微信图片_20201104095822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