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经济学院教师李菁副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革命英烈篇”之张思德烈士的英雄事迹。
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经济学院副教授李菁
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张思德
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警卫战士,为什么时至今日仍被人们传颂景仰?因为他用平凡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不满周岁时,母亲去世,张思德被过继给亲友抚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年幼时苦难又温馨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红军长征途中,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两次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艰辛,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党组织发起了尝百草充饥的号召,张思德怕战友中毒总是抢在前头。一次在品尝一种野萝卜时,张思德不幸中毒,昏迷中他急切的对身边的小战士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这种野菜不能吃。
1940年春天,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讯班长,凭着对党对人民的一颗红心,他工作积极。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在延安期间,由于粮食不足,通讯班的战士都是年轻人,再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都很大,张思德每次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的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就为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召开追悼会,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当今新时代应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