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五)梁福成:西江月·秋收起义
2020-10-17 11:16  

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梁福成同志诵读领学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640.webp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梁福成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诗词简介: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这首词的上阙,叙述了秋收起义的经过及行军路线,“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两句为全词创造了昂扬向上、气势壮阔的氛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两句具体写出了秋收起义的行动路线;词的下阙追述了这次秋收起义成功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上阙,结构完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两句鲜明的揭露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因而“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选择。通篇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气势磅礴,高度概括了秋收起义的情况,揭示了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

640.webp (1)

历史背景: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640.webp (2)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彻底认识到直接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因此,新成立的临时中央常委会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于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寻求使中国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途径。毛泽东出席会议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次会议是在白色恐怖下召集的一次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湘鄂粤赣4省发动秋收暴动。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昼夜兼程赶回湖南,指导湖南省委的工作,并受中央委托研究湖南军事形势,积极准备即将发动的秋收起义。这首词就创作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那段岁月。

640.webp (3)640.webp (4)

毛泽东从血的教训中领悟到:共产党人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只有这样,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有用革命武装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因此,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一带经过细密的组织与策划后,终于在1927年9月9日爆发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640.webp (5)

附件【申报初级、中级政工专业职务“以考参评”考试大纲.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