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史话英模赞·天津师范大学┃教师领读学党史】改革先锋篇(九)常慧宾领诵: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陈景润
2021-05-22 20:49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常慧宾研究员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改革先锋篇”之数学家陈景润的先进事迹。

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

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常慧宾研究员  

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陈景润

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屋,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一张床板,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陈景润耗尽几麻袋草纸攻克了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陈景润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1933年5月,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性格内向的他对演算数学题情有独钟,在他上高中时,他的数学老师向他们讲述的一个故事让他铭刻在心: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但这需要给予证明,否则便只是个猜想。二百多年来,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但都没有成功,但这也成为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他对数论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于是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自此,陈景润专注于科学事业,专心致志地进行数学研究。置身于数学王国的他,兴趣盎然,如醉如痴,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的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外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距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陈景润对这一成果并不满意,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在中国科学院,陈景润被视为“资产阶级黑线人物”和“白专道路的典型”,成为专政对象,被关了起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没有影响陈景润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他抓紧时间,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地学习和演算。简陋的床板就是他的写字台,借着昏暗的光线,他伏在床板上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通过不停歇地演算,大大简化和改进了原来的证明,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发表“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他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中保持着世界领先研究水平。后来,陈景润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1996年3月,陈景润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十多年以后,由于病情加重而逝世,终年63岁。

2009年陈景润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他被评为“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