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心理学部教师刘拓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时代楷模篇”之“人民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天津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心理学部教师刘拓
身残志坚,一心为民,用信念挑战生命极限——朱彦夫
一心为民,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身残志坚,勇敢担当的他用极限人生演绎人生极限。他,就是永远的战士——朱彦夫。
朱彦夫,中共党员,1933年7月生,山东沂源人,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1947年,14岁的朱彦夫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1950年,朱彦夫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这个当时只有17岁的小伙子,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头部、腹部、胸部七处重伤,昏死在了战场上。激烈的战斗让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这对一个军人而言是莫大的打击!但是朱彦夫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毅然决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为人民做贡献。“无手无脚仍是军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朱彦夫不断磨炼自己,尝试自己吃饭、喝水、刮胡子、装卸假肢等。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慢慢实现了生活自理,又重新站了起来。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八名党员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土地贫瘠、缺水、没电。于是,朱彦夫把这里当成了战场,带领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这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吃饭问题,直到现在仍在给村民们带来经济效益。
在解决村里“口粮”问题的同时,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还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于是朱彦夫拿出自己的抚恤金买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又张罗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两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都是夜校里走出来的。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下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在妻子的照顾下,朱彦夫跑到上海、南京、胜利油田等相关单位联系材料,终于让张家泉村在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朱彦夫还成立了村林业队,建立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两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张家泉村“山上松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使朱彦夫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他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我们的英雄壮举记录成文”,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在新的写作阵地上,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式交替使用,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1996年,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1999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回顾朱彦夫的人生,是艰难的人生,是英雄的人生,是光辉的人生。在他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有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他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催人奋进的“极限人生”。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朱彦夫“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