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黄美东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时代楷模篇”之“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的先进事迹。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黄美东教授
中国探月工程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他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他站在那里,仰望着天空,描绘“中国星座”的辉煌蓝图。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复县,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他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紧密相连: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翻开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51年,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了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57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28岁的孙家栋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这样想,也这样做。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开启了孙家栋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1970年4月24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回忆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我国于2004年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很快,孙家栋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奔月”上,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2007年,“嫦娥一号”迈向深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当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用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人类探月活动已达上百次,美国也发射过火星探测器,中国为什么还要做?已经有了美国的GPS,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北斗?面对类似的疑问,孙家栋的回应如出一辙: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自主创新,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里。“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
2009年4月15日,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作为工程总设计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每一回坐在发射场,他总能像第一次那样,清晰地听见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孙家栋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从艰难困苦中奋起的中国航天人,绝不会因畏惧挑战而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