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天津师范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宋春民带领大家领诵、领学:“改革先锋篇”之“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
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荣立个人三等功
天津师范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宋春民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三十五年扎根太行,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教书育人第一线。他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群众致富一条路。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他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十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病逝世,享年58岁。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钻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他的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开展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1996年,五十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单个苹果最高卖到100元。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能提供的养料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三十五年扎根太行山当“土教授”,他和爱人带着1岁多的孩子在山里一待就是四年多;他自配炸药进行数千次开山爆破实验;他跑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县……。治山难,治大山里的贫困更难。三十五年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凝结着万语千言。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的三个项目的验收会。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以身报国”。
李保国扎根太行山革命老区三十多年,情系贫困地区、心系贫困群众,每年在基层扶贫200天以上。他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建言献策,精心组织开展科技扶贫,使140多万亩贫瘠荒山披上绿装,带动十多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活着干,死了算”是李保国生前最爱和别人说的一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曾获多项荣誉称号,“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2019年9月,李保国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