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师赵雅文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共和国脊梁篇”之林俊德院士的感人事迹。
入选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雅文教授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
林俊德
在罗布泊深处有一种花,名为马兰,这种植物对于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无疑是奇迹般的存在。如同马兰一般,坐落在这个大漠戈壁中的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同样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是这个基地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祖国的核试验事业,为铸就大国核盾作出重要贡献。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闽南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境贫困而一度失学。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资助下,他才得以继续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心怀对祖国的感激之情,“为祖国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从此成为林俊德一生的坚持。大学毕业的林俊德携笔从戎,胸怀强军报国之志,长期扎根戈壁大漠,始终坚守科研试验一线,为铸就国防盾牌、挺起民族脊梁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他长期扎根戈壁大漠,参加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在国外实行封锁、国内无可借鉴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0余项。
他生活上简洁质朴,公文包用了20多年,已辨不清颜色;手表磨坏,就用透明胶粘上继续用……与这种简洁朴实到极点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工作和学术标准的坚持。他亲自进入核爆炸区寻找仪器;跟学生们一起动手做实验,并且自己做实验记录;在新实验室一时无法投入使用时,他甚至在厕所里做起了实验。
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始终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评为院士后,坚持不要秘书、免费做讲座,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
林俊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注于自己的科研上,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逝世的20多天里,他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因此在住院期间,他拒绝别人的探望,一切来访人员都由其妻子接待。在去世的前一天,在病房,他还问院长:“透析是否会影响我的工作?”对他来说在临终前还放心不下的仍然是凝聚着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最新设想的两个重大国防科研项目。2012年5月31日,这位已极度虚弱的军人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临终前还特别交待: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遵照他的遗愿,家里把组织慰问的十万元钱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上交。
“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52载饱经戈壁风霜之苦,林俊德对自己的一生深感欣慰,“我们这代人留下的不是痛苦的回忆,留下的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尊。”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在最终的遗言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马兰,“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2013年,中央军委追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列为全军挂像英模。深爱着马兰的林俊德,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践行了马兰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他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被更多的人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