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晓娜同志诵读领学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晓娜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历史背景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10月7日上午,红军来到青石嘴,发现敌骑兵正在村里休息,立即发起围攻,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歼敌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敌骑兵仍尾随不舍。拂晓,红军出发,再次突破敌人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在六盘山上,毛泽东纵目远眺,回思来路,寄望将来,吟出了这首词。
词中所提到的六盘山是一座著名的山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海拔2800多米。古代人们称之为大陇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会师地、长征胜利结束地。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中由一三军团和中央领导机关组成的陕甘支队北上。10月5日,红军进入宁夏西吉县境内。当晚毛泽东住宿在西吉县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北侧普通的农家小屋。这时,国民党为了阻截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在六盘山一带设置重兵。在六盘山周边有国民党毛炳文两个师、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部队、门炳岳及西北马鸿宾的部队,形势相当严峻。毛泽东等随一纵队沿秦长城离开单家集不到3小时,国民党飞机便投掷了7枚炸弹,轰炸了陕义堂清真寺,爆炸地点距毛泽东住的厢房不足3米。至今毛泽东住过的房屋门窗上还留有2O多处弹痕。7日晨,驻西吉县将台堡的敌前哨部队接近张易堡以西阎官大庄,红军留小股部队在堡子梁据险阻敌,主力沿固原王套、后莲花沟抄小路登上了雄伟的六盘山。
根据敌情,毛泽东决定从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青石嘴一带突破包围,穿越平银公路,直插六盘山东边的泾源县阳清村。在前进路上,红军战士意外发现在青石嘴一带驻扎有敌人的一个骑兵团。这时已接近中午,敌人正在开火做饭,戒备相当松散。毛泽东仔细分析敌情和地形,亲自部署。毛泽东命令一纵队四大队担任正面攻击;一大队和五大队从两侧迂回,两边夹击;二纵队十三大队担任后卫。红军趁敌不备,发起突袭消灭了敌军,而且缴获了100多匹战马及十多车物资。红军用缴获的物资迅速装备了一个骑兵侦察连。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梁兴初就是这支骑兵侦察连连长。得知胜利消息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吟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词。
“诗言志,歌咏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展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激励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书写的诗词,铸就了革命文化的底蕴,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既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生动史料,又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