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作者有心、读者共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四史”的长河中不乏直抒胸臆的豪迈、也不乏九曲回肠的柔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佳作诞生。
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由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吴春发同志诵读领学的《沁园春·雪》。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吴春发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历史背景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是继伟大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所作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之一。当时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期间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时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词里响彻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滚滚风雷。该词上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篇由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慨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史英雄人物,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时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一个“新的全国革命高潮”就要到来了。同年12月23日至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式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讨论并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27日,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极其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强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既反对狭隘“左”倾关门主义,又反对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以无比宏伟的气魄庄严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会后,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
1936年1月26日,“东征部队”由陕北子长县出发,挺进至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部队稍作休整,同年2月17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工农红军军委组织红军先锋队,联合发表《东征宣言》,庄严宣告,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共两万多人,在总司令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率领下,于20日,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
3月下旬,蒋介石、阎锡山,重兵围堵东征红军。4月5日,毛泽东、朱德以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名义发表《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谴责了蒋、阎破坏抗日的罪行,并号召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证抗日力量,促进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回师陕北,5月1日至5日,红军胜利返回陕北革命根据地。经过两个多月的东征,红军的力量得到扩大,并在山西十多个县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建立了一些抗日游击队,为后来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了下基础,毛泽东著名诗词《沁园春·雪》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沁园春·雪》就像是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新中国冲锋陷阵的动员令,正如毛主席在七大作政治报告时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沁国春·雪》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亿万人民,打倒反动派,建设新中国。《沁园春·雪》还告诉人们,反对倒退,争取光明,靠的是工农大众,靠的是人民革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只要坚持党的七大制定的正确路线,信任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可以建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