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秦龙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共和国脊梁篇”之郭永怀烈士的感人事迹。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天津市特聘教授
社会科学处处长秦龙教授
以身许国——郭永怀
筚路蓝缕,他深谋远虑,奠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他鞠躬尽瘁,铸造大国重器。他就是为我国原子弹爆炸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郭永怀于1909年4月4日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20岁就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教书。郭永怀目睹了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1938年春,他前往西南联合大学,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师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1940年8月,他乘坐苏联的皇后号邮轮出发,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工作、学习生涯。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时刻都在为回国作准备。郭永怀曾坚定地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不久,美国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禁令一取消,郭永怀和李佩夫妇就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
1956年9月初,郭永怀一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9月30日,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一家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当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热泪盈眶。1960年,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1962年,郭永怀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不久,周恩来总理找他谈话:国家想让你去西北大漠主持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是这一去可能是数十年,也可能是一辈子,数十年不能见自己的妻子、女儿、父母,他们不知道你去做什么,可能不会理解你,你愿意吗?郭永怀听到这句话想都没有想,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愿以身许国!”就这么简单有力的一句话,他就前往大漠主持工作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当蘑菇状怒云扶摇升腾之时,郭永怀和他的战友们无不欢呼雀跃!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党中央的鼓舞激励,使郭永怀和同事们士气大振。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急着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5日,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因大雾天气失去平衡,偏离了跑道,一头扎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郭永怀当场死亡,享年59岁。
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中央授予烈士称号,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曾说:“有郭永怀,可以抵10个师”。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