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离不开无数英雄模范披肝沥胆、忘我无私的奉献。100年峥嵘历程,多少忠义之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将“四史”学习推向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推出“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优秀教师代表领诵、领学英雄楷模事迹,与全校广大师生一起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不竭动力。
“史话英模赞——教师领读学党史”的诵读内容分为“革命英烈”、“共和国脊梁”、“改革先锋”和“时代楷模”四个篇章。本期邀请管理学院教师张昕副教授带领大家领诵、领学:“共和国脊梁篇”之茅以升院士的感人事迹。
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昕副教授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我国土力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他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中,茅以升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的桥梁建筑事业屹立于国际视野之中,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镇江。他的祖父茅谦为举人,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年仅10岁的茅以升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桥梁建筑的好奇心。在10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一座名为“文德桥”的桥上,茅以升由于肚子疼而未去。那时由于建筑技术不过硬,无法承载太多的人,文德桥坍塌了,许多人因为这一场意外而受伤甚至失去生命。这一事件压在茅以升的心里,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造出最结实的桥梁。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本。
1911年,茅以升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该校是西南交大的前身。1916年毕业总评成绩92分,名列年级第一。1917年,他作为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第一名留学康奈尔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茅以升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1919年,茅以升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他先后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兼校长。
1930年至1931年茅以升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亲自参与了炸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茅以升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钱塘江大桥通车84年以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茅以升为我国桥梁事业做出的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回顾茅以升的一生,“奋斗”二字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更是当代青年应该秉承的一种精神。茅以升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将永远在青年一代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