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建设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一院一品 | 构建跨校“从游”生态圈,以协同创新赋能师德建设与学科发展
2025-11-19 14:3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一院一品”专栏。专栏立足学校2025年师德建设月活动成果,聚焦各学部(院)师德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集中展现我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生动图景,旨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学部(院)互鉴共进,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全体教师见贤思齐,牢记“三尺讲台系国运”的嘱托,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凝聚投身学校奋力开拓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伟大征程的强大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2025年师德建设月典型案例——《构建跨校“从游”生态圈,以协同创新赋能师德建设与学科发展》。

构建跨校“从游”生态圈,

以协同创新赋能师德建设与学科发展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2025年师德建设月典型案例

梅贻琦先生曾以“从游”理论诠释教育生态,强调学术共同体中师生、同行间应形成“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互动共生关系,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教师在学术传承、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与责任担当。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我院以跨校合作为载体,将师德建设融入学科发展全过程,构建“资源互通、科研互融”的协同体系,着力打造跨校“从游”生态圈,推动师资队伍在协作中涵养师德、在共生中提升素养,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锚定发展痛点,筑牢师德共建根基

针对青年教师培育中面临的挑战,我院以“优势互补、需求导向、长效共赢”为原则,主动对接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智算学部,聚焦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资源共享、科研团队联动四大领域,搭建跨校协作平台。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青年教师对学术引领的迫切需求,更将“互助共生、协同共进”的师德内涵融入合作框架,为教师群体提供了践行师德的实践场景。

二、多维协同创新,构建师德培育体系

学院以“从游”理论为指引,推动青年教师与校外资深学者“结对子”,构建跨校学术共同体。通过精准对接35岁以下青年教师需求,搭建与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一对一”的常态化指导平台。如孙畅老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王宇翔研究员、南开大学卫金茂与刘健教授的指导下,联合开展《基于多组学计算的药物重定位方法》横向课题研究,合作撰写高水平论文2篇,在跨学科研究中提升科研能力;李蒙阳老师与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持续合作,在其指导下攻关SCI一区论文,实现学术水平跃升。

这种“资深学者引领+同辈协作”的模式,既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师德示范作用,又促成青年教师从“独自探索”到“群落共生”的转变,让学术传承与师德培育在协作中自然融合。

三、成效与启示

通过跨校“从游”生态圈建设,我院青年教师在顶尖团队的引领下加速成长,学科协同从“浅层合作”迈向“深度融合”,师资队伍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合作过程中孕育的“传帮带”传统、协同攻关精神,已内化为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老教师主动担当学术引路人,青年教师在协作中涵养敬业奉献之德,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生共长”的良好师德生态。

供稿: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