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先进典型展示栏目,集中展现我校2025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的生动事迹,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涵养深厚教育情怀,锤炼过硬育人本领,矢志成为新时代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崭新篇章。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25年天津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管理学院何颖芳。

何颖芳,女,管理学博士,天津师
范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她始终秉持“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学生内心之光”的理念,将坚持、创新与陪伴融入育人全过程,用温柔而坚定的步伐,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以课程创新唤醒热情,用温暖陪伴引领成长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何颖芳深刻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在注意力、学习习惯、课堂参与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她敏锐地意识到,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面对挑战,她没有停留在焦虑和无力感中,而是选择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系统性地开展课堂重构与教学创新。

她深知,真正打动学生的课堂,必须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为此,她用近十年时间深入一线,先后走访了上百位基层管理实践者,积累超过460万字的一手素材。她将这些源于田野、贴近现实的内容整理转化为“沉浸式案例”,通过课程任务设计将其引入课堂。她把课程从单一的知识讲授转化为“角色扮演+闯关任务”的综合训练场,学生不再只是听众,而是以“竞演者”身份参与公共管理议题的演练、判断与决策。这些设计让课程充满挑战感和目标感,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力。此外,她还与学生共同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知行之地”,围绕教学主题定期推送一篇案例文章,内容贴近社会、紧扣现实,学生在文章下留言:“这不是一门课,而是一次与社会对话的机会。”“何老师的课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
正是凭借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改革行动,何颖芳的工作获得了校内外广泛认可。她连续三年在全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大赛中获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新文科组二等奖,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并入选天津市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项目的“典型微课作品”。

但在她看来,奖项是肯定,更是责任,而学生的成长,才是最宝贵的回报。近年来,在她的指导下,2019级、2020级本科毕业论文连续获评校级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中多次立项获奖,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社会服务与企业项目建设。
何颖芳始终坚持“走向真实世界”的教学理念。除了课堂教学,她多次带领学生奔赴调研一线:2024年暑期,她带领学生远赴延边防川村,走进中国东北边境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她还组织学生深入天津市的社区、街道与企业,围绕“数字社会服务与工业文化传承”主题开展项目式研究。学生在项目中学会了提问、观察、倾听和反思,不仅增强了专业理解能力,也逐渐建立起“服务社会、回应现实”的公共意识。她相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责任的唤醒、人格的塑造与生命的激发。她说:“好的课堂,应当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好的老师,应当点亮他们对社会的想象力。”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何颖芳用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与坚守,走出了一条有情怀、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之路。她笃信,教师之道始于自省、成于自律;她愿以才智传道,以初心育人,在心灵唤醒与生命温暖中,守望教育的真义,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同行者与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