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近七十年的伟大征程中,师大精神文脉始终流淌在一代代教职员工的血液里,他们用默默耕耘描绘出师大人的共同梦想,用平凡瞬间折射出师德的多维光谱——既有学术殿堂的庄重,也有田间地头的质朴。真正的教育者,往往在那些未被镜头记录的细节里,用生命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意。为进一步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党委教师工作部公众号开设专栏,讲述你我身边的那些平凡故事,感悟蕴含其中的非凡师德。今天分享的是《桃李春风,躬耕不辍——地理学部郝永红老师》。
教师简介

郝永红,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5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
桃李春风,躬耕不辍
师德润心,研途相伴
躬耕教坛30余年,作为导师的郝永红,总是充满温度与力量。他善于从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会结合每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量身确定研究方向。文章撰写过程中,反复试错、推翻重构是常态,而每当学生遇到问题,郝永红总能第一时间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研究高效开展。每一稿修改版总会在清晨六点半准时返回学生手中,稿件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从研究立意到逻辑结构,再到字句段落的打磨,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这份深厚的信任与全力的成全,让学生们备受感动和鼓舞。其育人事迹也获得了广泛认可,被《中国教育报》以《“第一作者”背后的育人智慧: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郝永红倾心帮学生做研究》为题进行了报道。

师引实践,科研报国
郝永红团队重点研究的岩溶大泉是海河源头的重要水资源补给源。针对海河流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水资源问题,他经常鼓励学生立科研报国之志,关注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生命共同体,致力于研究“美丽中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指导的学生,有的每年利用寒暑假主动参与地质调查,为家乡建设作贡献;有的参加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突水风险评估,为预防煤矿灾害提供新方法;有的前往水利局,将成果应用于解决水库调度等实际问题中;还有的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毛坪铅锌矿区调查泉水出涌以及矿区巷道涌水情况,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在不断尝试中,学生们逐渐掌握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技巧,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师恩铸魂,创新突破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郝永红与数学、计算机等学院教师联合组建“地下水数值模拟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弥补研究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短板,郝永红积极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高校和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十年磨一剑,郝永红带领的这支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不仅使用前沿的数学方法解决了大量地下水相关的实际问题,也为3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研究平台。如今地下水数值模拟融合创新团队已经成长为我校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成功范例,在国内地球科学交叉领域,尤其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水文水资源应用方面处于一流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在郝永红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科研与育人理想交汇的光芒,他用只争朝夕的劲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教师岗位上,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谱写新时代高校教师育人新篇章。
供稿:地理学部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