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师德典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典范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 | 古籍保护研究院:为古籍保护事业燃灯护根
2025-09-28 08:48  

第41个教师节之际,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现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榜样力量”先进典型展示栏目,集中展现我校2025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的生动事迹,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涵养深厚教育情怀,锤炼过硬育人本领,矢志成为新时代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知名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崭新篇章。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25年天津师范大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古籍保护研究院。

古籍护事业燃灯护根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守护文化根脉,在书页间穿梭,用心传承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他们是古籍的守灯人,也是传统文化的护根者。他们,便是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5月9日,是继复旦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古籍保护研究院,也是中国北方首家专门从事古籍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高玉葆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钟英华教授先后担任院长。常务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姚伯岳教授为天津市引进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研究院实行PI团队管理机制,现有专任教师14人、行政人员3人,并汇聚海内外兼职导师与跨校师资2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富有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立足一线教学,培养古籍保护生力军

古保院始终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视为工作重心,坚持立足现实需要与学术前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古籍保护与管理”方向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古籍保护理论与实践”方向图书馆学硕士,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培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古籍保护学”方向硕士、中国史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博士,部分教师在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截至2025年,已毕业研究生95人,在读硕博士生近百人。古保院的教师们爱生敬业,努力治学,学生们爱师爱院,倾心向学。目前,研究院开设课程70余门,涵盖古籍保护、文献学、数字人文等多个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此外,研究院还为本校及兄弟高校开设面向本科生的通识课,广受学生欢迎,常需要设立多个教学班才能满足选课需求。研究院致力于培养既拥有古籍保护和传统文化素养,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参与科研课题、文献整理、编目实践、实地调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操经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覆盖古籍保护、地方文献、数字化传播、海外汉籍等多个方向,一人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各级图书馆、出版社、文博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天津古籍出版社、辛亥革命纪念馆等,社会反馈良好。

聚焦重要课题,建设学术高地

古保院自成立以来,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引导,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承担各类项目40项,项目经费合计640余万元,其中包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等。其中,姚伯岳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团队所撰写的《古籍传承性保护的再认识》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年第1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等机构公众号先后对该文予以转发推介,2024年该论文入选学术精要(2024年11-12月)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古保院积极办刊,推动学术平台建设。自2019年起,研究院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负责《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编辑出版工作,现已完成第四至第十五辑的出版,为古籍保护学界搭建了重要的学术平台。王振良教授主编的学术集刊《地方文献研究》和《天津学》也已陆续出版,在学界和社会取得了较大反响。

汇聚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学术队伍

古保院学科带头人姚伯岳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38年,长期致力于古籍编目标准的制定与推广。55岁时,他告别熟悉的北大,选择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创建了我国北方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古保院积极延揽海内外古籍保护领域的杰出人才,仅半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古籍保护师资队伍。现已发展到14人的规模,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3人,形成年龄梯次分明、学科背景多样、具备海外视野、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研究院设置每周例会的制度,对日常教学科研等事项进行高效的切磋和打磨,并在例会中常态化开展师德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姚伯岳教授曾说:“我要为后来者点一盏烛灯。”2022年,国家版本馆成立之初,中宣部曾诚邀他出任副馆长。但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古籍保护高端人才,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天师大,现在,古保院的学术队伍越来越强大,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如火如荼。

展望未来:为中华文化之树护好深根

在谈到古籍价值和古籍保护的意义时,姚伯岳教授曾这样深情地说:“我们的中华文化就好像一棵大树,重印的、新整理出版的古籍就好像这棵树地面上的枝叶,古籍的原本、善本就好像这棵树的深根,一般人看不到它们,不知道它们的作用和价值。我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好这棵树的深根,不让它受损,让它正常发挥根的作用,也就是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留住。”如今,古保院已成为全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一支怀抱理想、脚踏实地的团结队伍,正将古籍保护的薪火持续传递,让中华文明之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续写中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所有